4月10日,海关总署公布了中国2014年一季度的外贸数据,进出口同比双双下降,分别为-1.2%和-6.1%。尽管在数据公布前大家已经预测到了由于基数效应、成本效应、订单转移等这些老大难问题,外贸形势会与年度7.5%的期望有一定差距,但最终的结果还是让不少人嗅到了一股强大的寒气。毕竟在中国的贸易伙伴经济普遍好转,尤其是在美国强势复苏、欧洲逐渐回暖的大背景下,我们身处的国际环境至少会好于去年。可见,国际环境的回暖并不完全等价于外贸环境的回暖,外贸环境的回暖也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分享其中的贸易机会。
中国的出口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外部市场对我们产品的购买力上,但这些目标群体支撑消费的情况并不乐观。美国3月份的失业率为6.7%,进口价格指数连续5个月上涨,3月份达到140.4的水平,欧盟的失业率也连续5个月在11.9%的高位徘徊,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出口。但与其拿一些技术上的或是我们无法把控的因素来进行解释,不如把重点放在解读这些数据所传达出的信息上,看我们的贸易发展趋势是否与国际大环境相适应,是否与中国调结构促转型的节奏相一致。
价值链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贸易增加值也应成为我们重点考量的对象。一季度,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3.26万亿元,增长6.4%,加工贸易进出口1.87万亿元,下降8%,机电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持续下降,分别为-8.8%和-2.7%,这反映了我国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正在提升。
另外,2013年全球服务贸易占整个贸易的比重已稳步上升到20%的水平,出口增速为6%,远高于货物出口2%的增速。同期,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也分别跻身全球第二和第五,与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年一季度我国签订的服务外包合同金额达245.7亿美元,同比增长55.9%,这充分体现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贸易增加值逐步提升,服务贸易稳步发展,应该说中国贸易与全球贸易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是相协调的。但之所以这个过程在我国走得这么艰难,是因为这是被动调整的过程。一方面,企业不能主动通过创新来实现转型,另一方面,国家也抱着被动开放的心态,尤其在服务领域,不能通过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来真正助推企业的转型。再者,当前国际贸易的竞争已经上升到规则与制度层面,我们只有转变观念,通过主动开放以融入到tpp、ttip等这些高标准自由化协议的谈判中去,才能避免被边缘化的风险,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谋求更大的发展机会。
否则,即便全球贸易强力回升,2014年的增幅达到wto预测的4.7%,国内贸易先导指数、出口经理人指数、信心指数等都环比上升,预示今年二季度的外贸会赢得一个好看的成绩单,但终究逃不脱基数影响当期比值、汇率决定企业利润的潜定律。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以开放促改革的措施,包括申请加入tisa谈判。在真正产生实效之前,贸易增速会与之前有较大落差,但放慢的增速正是再平衡的副产品,这种放慢将有助于增强未来的发展潜力。至于中国贸易增速的合理区间,这个并不完全绝对,可以多一点,可以少一点,只要贸易这驾马车能与另外两驾并驾齐驱形成合力,共同拉动国民收入这幢大厦持续稳健地前进,贸易就算履行了它的真正职责。